当前位置:招商报 > 正文

用“高质量”书写新时代的“成都答卷”

编辑: 蝶舞 来源:成都日报 2018-09-18 14:59:39

导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成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中西部最前列,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用“高质量”书写新时代的“成都答卷”。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电池片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效电池片

今年7月2日,赛诺菲落户成都,设立了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以及全球研发运营中心。这是世界500强医药企业首个在成都直接投资运营的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

此次,赛诺菲在蓉设立全球研发运营中心,可谓意义重大。

生物医药产业是极具创新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是成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有专业人士分析,300名本地医药研发领域人才的招募计划,将有力发掘并整合本土的研发潜力。同时,赛诺菲的全球研发实力,也将发挥“龙头”效益,吸引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加速聚集。

高质量“引进”赛诺菲只是成都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成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中西部最前列,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用“高质量”书写新时代的“成都答卷”。

探索高质量发展成都路径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在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条直径4.2米、长140米的特制管道里,工程师们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悬浮高度10毫米、承重200公斤、测试时速最高可达400公里……这就是中国版“超级高铁”。

最新的消息是,这条正在成都搭建的全球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直道试验线,今年底前将建成,并投入工程化测试。

中国版“超级高铁”的突飞猛进,彰显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实力,更折射出成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探索前沿、敢为人先的魄力。

高端制造业,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向的主支撑。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正在成都各地加快建设。年底前,全市还将打造11个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汉代的“列备五都”、唐代的“扬一益二”,到宋代的“天下名镇之冠”,自古以来,成都便有着商贸重镇的历史印记。时至今日,以商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成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扩大传统优势,带动经济转型,成都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5个千亿级消费市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以全球思维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生活城市”正成为成都最响亮的金字招牌和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2013年,靠着“3万元起步”的曾途没有想到,一手创立的大数据公司数联铭品,创业3年估值达到25亿元,更在今年拿到了4.4亿元的E轮融资。

创办4年获4轮融资,仅C轮系列融资高达4亿元,医联创始人王仕锐又带来了最新消息,作为互联网医疗领域企业,医联目前已汇集了超过43万名医生。

两家企业,有着鲜明的共性——成立时间短、几何式增长,新经济增长爆发力可见一斑。

“当前,新经济正以不可逆转之势蓬勃兴起,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是城市未来增长的新动能。”长期关注成都发展,财新数联首席经济学家陈沁直言,在新经济发展中,成都大有可为。

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制定精准政策体系、构建多元应用场景、搭建共赢合作平台……成都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作为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2017年,全市新增新经济企业3.3万户,增长57.9%;新增科技型企业2万家,新经济总量指数居全国第4位。

回溯成都布局高质量发展的点点滴滴,脉络清晰——2017年以来,产业发展大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新经济发展大会、市委经济工作会相继召开,成都围绕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而今年7月市委第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更是突出主题主线、系统集成,以《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为统揽,细化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方法路径和政策举措。“成都在西部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发展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其地位和优势日益突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坦言,进入历史机遇期,目前,对于成都而言,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向十分重要。

迈入新时代,抢抓机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决心更为坚定,行动更为有力。

筑牢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

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逾2400家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今年初,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成都斩获颇丰,我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7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全面加强改革创新,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都创新创造”成果绽放,仅仅是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的一个代表。截至今年8月,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472家,有效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0家,取得国家入库登记编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754家。此外,今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5788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3344件,同比增长63.2%;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金额329.78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5倍,表明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系列亮眼数字的背后,是我市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龙头,持续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的生动实践。全面提升全球科技要素集聚能力,我市大力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来蓉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争取布局建设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同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深化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复制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鼓励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600亿元。

从古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开放一直是成都不变的城市气质。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加快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蓉欧+”战略示范区,全面增强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功能,不断提升中德、中法、中意等国别合作园区共建层次,建设高能级战略开放平台;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跨国企业总部提升计划,建立国际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6月2日,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举行,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一系列重磅开放新政向全球释放开放机遇。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市深化人力资源协同。强化精准引进,建立完善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绘制全球高层次人才分布图、本地人才结构需求分布图和人才流动动态示意图,加快引进更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和团队。同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引进能力,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10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

释放高质量发展城市温度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不断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让成都经济发展质量更高。而高质量经济发展,也正改变着越来越多成都人的生活。这也是成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的核心是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给予市民高品质生活。

公园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要求的坚定贯彻,也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系统回应。

摆臂迈步,跑鞋左起右落,和路面摩擦出小小的“嘎”声,刘文庄已经是有着4年跑龄的“跑跑族”。自从在锦城湖公园开始“人生第一跑”后,刘文庄跑过了浣花溪、青龙湖、白鹭湾、凤凰山、龙泉山、三环路……可以说,他用脚步丈量了城市每一片绿色。

同样的诗情画意,在乡间也徐徐展开。邛崃市高埂镇,不少墙下栽植花木、点缀异石,两侧房屋古色古香,黄墙黛瓦、灯笼高挂;接天莲叶的荷塘、生态自然的绿道、川西风情浓郁的林盘,让人充满无限遐想……3000余亩荷塘湿地,“远村”林盘的改造完成,形成了“田园归家”“镜水禅影”“竹韵浅流”的生态旅游节点,不仅丰富了乡村的业态,更为乡村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增加了高埂的诗意色彩。

不论是在乡间,还是在城市里,更多孩子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幼有所育、学有优教,成都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优教成都”,到2020年率先在中西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增强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综合施策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到2020年建成中小学、幼儿园500余所,增加学位约28万个,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

同时,还要实现体有所健、病有良医,加快建设“健康成都”,到2020年,基本形成均衡协调、一体高效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1岁以上,建成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基层卫生三大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三级医院达到70家以上,80%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三级标准,90%的县级疾控机构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标准,2890个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成都将进一步优化商品住房供应,切实解决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未来3年新建商品住房66万套;积极探索“留改建”模式,深入推进多元化补偿方式,多渠道筹集安置房源,2020年前完成3.1万户棚改和900个老旧院落改造。

打造高品质生活,还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都将创新绘制养老“关爱地图”,通过“互联网+养老”模式,推动养老服务线上线下相融合,了解成都老人分布情况、身体状况、经济来源及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全市各类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点位的布局情况和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将有效解决养老服务精准化难题。

劳有所得、学有优教、住有宜居、老有所养……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成都正走出一条高质量经济发展之路,让每个市民都成为受益者,也让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记者 徐璨 杨彩华 宋妍妍 摄影 吕甲

佛山招商网
佛山招商网
佛山招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