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赢讯 > 正文

生态与产业互促 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 蝶舞 来源:成都日报 2018-01-03 16:21:36

导读:近年来,成都市始终把推进农业农村的生态文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自然而广袤的绿色资源,成为彰显城市品质不可或缺的生态本底,走出了一条构建城乡生态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成都路径。

图为崇州市五星村

崇州市通过生态与产业互促,提高农业附加值,图为崇州市五星村

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翡翠般的田野散发着阳光的芬芳。翠绿的林盘掩映着白墙青瓦的民居,构成了一幅川西坝子的绝美图画。

这是我市农村随处可见的画面,也是成都平原最美的底色。近年来,成都市始终把推进农业农村的生态文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我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自然而广袤的绿色资源,成为彰显城市品质不可或缺的生态本底,走出了一条构建城乡生态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成都路径。

新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

好生态长出好品牌

清晨的蒲江县白云乡,空气清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一片种满“春见”的杂柑园内,金黄的果子挂满枝头。果园外的水泥路上停满了从四面八方前来收购杂柑的车辆,“蒲江的杂柑成熟比较晚,但每年都要到这里来买,虽然每公斤比其他地方贵了1元多,但品质确实好!”重庆果商王德军说。

王德军的背后,是一块大大的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整县推进有机农业基地建设”的标语。“今天收的就是这块地的果子,从去年到今年,有机质提升了0.4个百分点,这可是个不得了的数字。”果农王富明说。

“只有好生态才能种出好产品。”据蒲江县副县长赵武斌介绍,前些年,果园地力越来越差,土壤板结,产量低品质也不好,这是长期施用化肥农药的结果。农民很无奈,但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专家也都清楚背后的困境:土壤改良投入大、时间长,谁愿干?生物防控技术、生态循环体系构建具有较强专业性,谁会干?农民收获的优质产品,谁来买?

在成都市政府支持下,蒲江开始探索将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关系)引入生态循环农业。以土壤提升项目为突破口,蒲江县政府于2015年与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PPP合作,嘉博文提供技术保障、专业服务,全面支撑蒲江县打造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县。土壤有机质提升达到设定目标后,财政出钱补贴,农民只承担一小部分,却能享受专业生产和市场服务,最终获得产品优质的溢价。

凭借领先的生物腐殖酸技术能力和服务经验,嘉博文公司全新设计了耕地质量提升“5+1”综合服务模式。长秋乡彭河社区果农张先海加入该体系后,享受到了养土肥田、生物防控、机械化施肥、土壤大数据、有机质循环利用五大服务项目,以及一个包括电商、保险、信贷在内的综合后端保障体系。仅仅3年,好生态的效益显而易见:“金艳”猕猴桃成了全国最贵的猕猴桃品种、“蒲江雀舌”荣登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品牌价值评估为174.26亿元、蒲江丑柑还在树上便被一抢而空,亩均增收至少3000-5000元……在广大农民尝到收益甜头的同时,还为蒲江乃至整个成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福祉。

不仅是蒲江。我市大力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和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以粮油、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为重点,通过“三改三推”实现“三减一提”,即改进防控理念,推进绿色防控;改进施药技术,推进科学用药;改进组织方式,推进统防统治;实现减少施药次数、减少施药剂量、减少农药流失、提高防治效果。通过“提”(提高耕地质量)、“推”(推广精准施肥技术)、“调”(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改进施肥方式)、“替”(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稳步提高化肥利用率。目前,已实现农药有效利用率37%以上和化肥有效利用率35%以上的目标任务。

同时,针对耕(园)地土壤肥力、土壤酸化和局部污染问题,我市还在全市分区域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重点针对有机质含量低、缺素、酸化较重的丘陵、山区果、茶地和平坝区水稻、蔬菜地开展地力培肥及土壤改良、养分平衡和质量修复等退化耕地治理工作。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以物换物”、回收与押金、奖补结合等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药经营企业积极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工作,并在蒲江县开展了废旧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市共建立村级废旧农膜与农药包装物回收点790余个。

新举措

生态与产业互促

一份田生出两份钱

在崇州市王场镇东风村的稻虾种养基地,水稻秸秆仍四散留在田里,小龙虾则在水下觅食。33岁的沈亚威是一位家庭农场场主,经营着1000亩稻虾基地,东风村的这200亩稻虾田就是其中一部分。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沈亚威在基本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在稻田开挖了四边沟,投入了小龙虾苗,还给人们提供了稻田抓鱼、捕捞体验的场所。

就在两个月前,这片稻田已经丰收了一次:亩产1000斤。虽比单纯种植产量略减,但由于采用小龙虾的粪便作肥,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稻谷品质明显提高,大米每斤能卖到4元;而这片水田里的“附加物”收益更高:每亩可产出小龙虾150公斤,每公斤能卖60元还供不应求!

和沈亚威一样,成都市大力推行的稻田综合种养,不仅让千千万万农民尝到了“一田两用”的魔力,其中最核心的,除了产量的增加,还有品质的提升。鱼类松土活水,吃掉稻田杂草、害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通过消化吸收后排出大量粪便,达到增肥效果,改良土壤。而水里有鱼儿,也“倒逼”了稻谷实施化肥、农药“两减量”,增施有机肥,施用微生物农药,促进绿色生产。

除了品质提升,稻田养殖还带来了一场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盛宴——从7月底开始,为期3个月的中国·崇州首届稻田小龙虾节在稻香旅游环线举行,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和农产品资源,崇州推出的稻田小龙虾美食品尝、稻田小龙虾垂钓、天府好米品鉴、特色农产品展销、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让乡村旅游的热情从盛夏一直燃爆到深秋。

看似毫不起眼的稻田,却通过生态与产业互促,做出了大文章。今年,崇州市在集贤乡、隆兴镇、桤泉镇等14个乡镇35个村的43个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业企业)开展稻田综合种养19000亩,涵盖了鱼、虾、蟹、鳅、鳖、鸭6大种类,不仅实现了稻养共生、品质提高、增值增收,而且达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果。由于稻田综合种养的开展,较大地提高了水稻的附加值,采取认养认购、创立品牌、电商销售等方式,以亩产稻米250公斤计算,亩增收900-4000元。以稻+小龙虾为例,养殖小龙虾和提高稻米附加值效益相加,亩增收2870-7160元,是没有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4倍以上。

目前,崇州市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稻虾藕遇”已经进入各大商超热卖,建成了58公里稻香旅游环线,推出10万亩稻香金秋旅游季等乡村旅游活动。“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现代渔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也快速发展,以“西蜀粮仓·崇州味道”为电商平台,该市采用O2O销售方式,实现了稻田综合种养产品线上销售,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新思路

林盘变景区

田园景观绿意盎然

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行驶在成都市的乡村公路上,车窗外一汪汪绿色紧追不舍,竹林、田野、小河、农舍,将城市与乡村缓缓交融到一起,勾勒出天府之国的生态底色。

2017年12月1日,锦江绿道启动建设。作为区域绿道“一轴”的核心,锦江绿道北起都江堰紫坪铺,南至双流黄龙溪古镇,规划全长240公里。和锦江绿道一样,正在建设的锦城绿道除了绿地本身的生态保障功能外,还将承担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

其中,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与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是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风光。“尤其是沿第二绕城高速打造的田园绿道,沿途农田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将按照景观化、景区化思路进行重点提升打造。”四川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表示,让沿线地区还原它本身应该有的状态,是天府绿道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据了解,锦城绿道项目涉及100平方公里生态景观农业区,在35.2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以景观化方式种植粮油农作物;在66.3平方公里耕地区域,建设42.3平方公里都市观光农业和保育提升24平方公里现有林木,强化氧源绿肺功能,形成增花添彩风景。

在成都市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以“西控”区域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在成都市正在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工程就占了三个。据悉,西控区域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总目标,力争到2022年,西控区域在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中的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全市范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悉,我市将建设沿龙门山、环龙泉山、环都市区三条乡村休闲旅游带和“三环七带”天府绿道骑游带,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休闲旅游群和龙门山、邛崃山系山地旅游区,提升建设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的200个特色主题民宿和100个特色文化酒店,打造100个AA级林盘景区、30个AAA级特色镇(街区)、10个AAAA级天府古镇,塑造“中国川西林盘聚落”“天府古镇文化”“成都平原四季田园风光”等旅游特色品牌,构建“点、线、带、面”相结合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

记者 陈泳 李萌 摄影 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