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招商资讯 > 业界聚焦 > 正文

邛崃市委书记:把提升重建新区发展能力排在首位

编辑: 时光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15-01-23 11:06:52

导读:2015年成都市“两会”期间,邛崃市市委书记潘祖龙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从邛崃市灾后重建推进情况、经济新常态下邛崃举措、落实邛崃从严治党的措施与部署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邛崃要迎头赶上,缩短距离。为成都的总盘子做贡献,要有邛崃志气,体现邛崃精神,展示邛崃力量。奋起直追,自我加压,用这样一种勇气和志气来谋划2015年的工作,我们信心满怀。”潘祖龙说。

在过去的一年,我市按照省委“走在前列”的要求,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综合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科学推进灾后重建,努力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步奔小康。我市把农房重建放在首位,全力加快项目进度。11月底,全市5029户农房重建全面完成,提前1个月完成省上下达的农房重建任务;按照“四态合一”、“小组生”的理念和不挖山、不填塘、不改渠、不毁林、不改变原有道路肌理的“五不”原则,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科学编制42个安置点规划,将灾后重建与美丽新村建设、城镇化推进紧密结合,布局24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川西民居特色的新村安置点,形成了夹关周河扁、高何寇家湾等一批幸福美丽新村;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引导灾区群众组织成立32个建房议事会、监事会,全程参与农房重建规划、建设和竣工验收,确保群众满意。

同时,为了让重建新区群众过上好日子,构建“一线三点五带”(围绕灾后重建生态示范线,建设夹关水寨茶乡千年古镇、高何红色旅游生态小镇、火井山水温泉小镇三个重要节点和茶叶、彩叶林、粮经复合、道地中药材、林竹五个集中展示带)产业格局, 因地制宜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三互动、规模经营、转移就业,以增强群众持续增收能力。目前,31个产业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5亿元,22个社会投资农业产业项目开工21个,完工5个;在夹关镇引导农民以农村产权入股,试点“沫江山居”乡村酒店联盟模式,2015年旅游旺季将实现全面营业,可接待旅游人次约2万人次。在重建新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余亩,累计建成茶叶、蔬菜、中药材等规模化产业基地6.5万亩,改造残次林2万亩。

我们还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大力实施震损植被、林区道路等生态修复项目,促进生态功能恢复提升。引导南宝山、天台山等生态脆弱区近1000户农户“下山入镇进城”;因地制宜建成夹关镇熊营湖、五龙湖等8个人工湖泊湿地;6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实现全覆盖,70处地质灾害治理全面完成;高何、夹关、火井等10个灾区镇乡城乡形态、场镇风貌、功能配套、基础设施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灾区振兴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灾区群众得到真切实惠,取得了群众满意的重建效果。

2014年,我市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坚持“强二优一壮三”发展取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我们坚持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制定和实施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加强项目促建、加快招大引强、优化服务环境、强化要素保障。2014年,我市工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达能集团邛崃工厂当年投产即缴纳税收1.58亿元,实现我市年度纳税超亿元企业“零”突破;伊利二期、三棵树涂料等14个重大项目签约落户;阿克苏·诺贝尔、天喔食品等8个亿元以上项目全面开工,科伦药业、神威药业等3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完成工业投资82亿元。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5万亩,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达47.6万亩,现代农业产业“三条示范线”(“成新蒲”示范带、邛州大道示范线、灾后重建示范线)初具规模,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33个。以“两山一镇一窑”为重点,平落古镇提档升级、邛窑遗址公园建设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工建设,促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2.17亿元,同比增长41%。